3岁之前的孩子有“分离焦虑”和“认生”的情况,该如何处理?

时间:2025-07-13 12:23:54
3岁之前的孩子有“分离焦虑”和“认生”的情况,该如何处理?

建立依恋关系。

接地气说法:我会一直陪着你。

精神病学专家、依恋领域研究的先驱约翰鲍尔贝说,“婴幼儿应当与多个重要的成人建立依恋而非仅仅母亲。若在幼年依恋关系无法建立,将会对个体健康的社会性和情绪发展造成终生的影响。”

在1999年,他还列举了婴儿与他人依恋关系发展的顺序

阶段一(0~8-12周):区别性有限的社会反映阶段。

在出生的头三个月,抚养人应当给予宝宝充分、及时的满足和回应。

阶段二(2~7个月):区别的社会反映阶段。

宝宝开始识别出父母与他人,开始更倾向于与父母(特别是母亲)建立起依恋关系。开始出现对于陌生人的恐惧,也就是认生。

阶段三(7~24个月):主动寻求亲近与区别的对象接触的阶段。

被这个名词整懵了没?哈哈,其实就是开始了“分离焦虑”和“认生”的阶段。

自我意识。

接地气说法:宝贝,你不是我生命的延续,你是你自己。

宝宝是天生的哲学家。因为自出生就开始“思考”伟大的哲学命题了——“我是谁?”

从出生开始,ta开始体会到来自自己的触摸和别人的触摸是不同的,开始体会到闭上眼和他人将灯关掉的感受是不同的,开始慢慢意识到自己和妈妈是不同的个体,开始体会到事情可能有时候并不会总是顺意(比如,宝宝哭是因为饿了,抚养人却误以为尿片要换)。但恰恰是这生活中的一点一滴,汇聚成了宝宝宝贵的生活经验,ta开始明白自己是独立于他人存在的一个人,开始出现自我意识。区分自身和他人,是宝宝婴儿期情绪发展的主要任务,自我意识在随着孩子进入更大的社交圈后不断得到修正。

面对3岁之前的孩子,如果父母可以理解他们一直在兢兢业业完成这4项使命,那么就能依次分辨出孩子的适龄行为与不良行为,从而减轻为人父母的焦虑,可以更好地陪孩子成长,静待花开。

《3岁之前的孩子有“分离焦虑”和“认生”的情况,该如何处理?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